日月潭的历史
日月潭原为全台湾最大的天然湖泊,水源全仰赖雨水供应。“日月潭”一名首见于清道光元年(1821)升任台湾府北路理番同知邓传安所著“蠡测汇抄”一书中第2篇《水沙连纪程》所记:“…过水里社,望见日月潭中之珠仔山;蓝鹿洲东征集所纪之水沙连即此…”,及第11篇《游水里社记》所记:“…其水不知何来,潴而为潭,长几十里,阔三之一。水分丹、碧二色,故名日月潭。珠山矻立潭中,高一里许,围五之…”。文中知其潭中有“珠仔山”(拉鲁岛,旧称珠屿岛、光华岛),以其潭水之颜色而区分为日月潭。而不是如今所谓:“…岛东及北侧形圆如日,岛西南侧狭长微弯如月,故名‘日月潭’”早期的英文文献里称日月潭为“康第纽斯湖”(Lake Candidus),乃纪念来台传教的康第纽斯,为1873年由甘为霖所命名。
日月潭的地理位置
日月潭的地理位置于中央山脉黏板岩山地的埔里陷落区,其方向 和此地的地层之主要建构方向一致,这个陷落区之间陆续因为部分地区隆起或扭曲,以及断层陷落和侵蚀的相互作用,形成许多的天然凹地,经过很久的时间变化, 后来剩下有水的湖泊只有日月潭,其余的都干掉或被砂砾填充变成陆地了。如日月潭旁边的头社盆地、埔里盆地、鱼池盆地都是。
日月潭四面环山,高度大概为海拔七百多公尺,因遗留位置较高,受盆地之切割作用和侵蚀最晚又最少,又无外来的砂砾填充,尚有相当雨量流入,保存了日月潭的湖水。日月潭原本面积为5.54平方公里,水深最大达18公尺,蓄水量1.83万立方公尺。
日月潭国家风景区
日月潭位在台湾中部的南投县,于民国八十九年一月正式升格为“日月潭国家风景区”,以日月潭中的山水美景及邵族文化特色为主题,打造成国际级的度假胜地。日月潭是全台湾最大的天然内陆湖泊,海拔高度七百六十公尺,周围层层山峦环绕,湖面碧波粼粼,晨曦与夕阳景致更是迷人,壮丽景色美不胜收,“双潭秋月”更为台湾早期的八景之一。现今还可乘坐游艇环游湖中,潭里更蕴藏多种美味的鲜鱼,日月潭国家风景区也不定期举办各项观光活动,增添多元化的观光资源。

九族文化村
九族文化村位在南投县鱼池乡,邻近日月潭, 是一座以台湾九族原住民为主题所打造的多元化乐园,园区中不仅有原住民文化展示及传统民俗演出,更设置水沙连欧洲花园及加勒比海探险、金矿山、玛亚探险及 UFO等多种游乐设施,每年春季的九族樱花季将整座园区点缀得娇艳迷人,吸引许多民众前往游赏。九族文化村中也设置有连结日月潭的日九缆车,于民国九十八年八月试营运,乘坐缆车往返于两地之间,不仅大大缩短通车时间,还可以俯瞰日月潭的湖光山色,为日月潭及九族文化村开拓新的观光里程碑。

摄影 | Joe Lo
伊达邵
日月潭伊达邵旧称为德化社,原本为旧式建筑区,是邵族人主要的活动区域,现今规划为拥有浓厚邵族文化特色的街道,街道两旁摆设多项原住民工艺品,并且不定期由邵族人举办各种活动,其中以农历八月十五日的丰年祭最为盛大,邵族的传统民俗“杵音”也将于每年丰年祭中演出。

莲华池
南投县鱼池乡的莲华池为林业试验所分所的研究中心,占地面积达四百六十公顷,位在山谷之间,园区内种植大量的杉木,以及各品种的阔叶林、蕨类及药用植物等,共计有将近九百种 的植物物种,以及昆虫蝴蝶、哺乳类及两栖类等多种动物生存,拥有丰富多元的自然生态,并建有木屋教学中心,相当适合举办团体研习营及户外教学活动。

水蛙头自然步道
日月潭水蛙头自然步道位在大竹湖与伊达邵之间,是由木栈道所铺成的步道,全长约五百多公尺,高低落差仅约六十公尺,是适合阖家健行踏青的自然步道。步道两旁为竹林幽径,林间蝴蝶飞舞、鸟儿穿梭,更有许多蛙类跳跃,潭边还有一座逗趣的“九蛙叠罗汉”塑像。

摄影 | Wei-Te Wo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