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月潭的歷史

日月潭原為全臺灣最大的天然湖泊,水源全仰賴雨水供應。「日月潭」一名首見於清道光元年(1821)升任臺灣府北路理番同知鄧傳安所著「蠡測彙抄」一書中第2篇《水沙連紀程》所記:「…過水裏社,望見日月潭中之珠仔山;藍鹿洲東徵集所紀之水沙連即此…」,及第11篇《遊水裡社記》所記:「…其水不知何來,瀦而為潭,長幾十里,闊三之一。水分丹、碧二色,故名日月潭。珠山矻立潭中,高一里許,圍五之…」。文中知其潭中有「珠仔山」(拉魯島,舊稱珠嶼島、光華島),以其潭水之顏色而區分為日月潭。而不是如今所謂:「…島東及北側形圓如日,島西南側狹長微彎如月,故名『日月潭』」早期的英文文獻裡稱日月潭為「康第紐斯湖」(Lake Candidus),乃紀念來台傳教的康第紐斯,為1873年由甘為霖所命名。

日月潭的地理位置

日月潭的地理位置於中央山脈黏板岩山地的埔里陷落區,其方向 和此地的地層之主要建構方向一致,這個陷落區之間陸續因為部分地區隆起或扭曲,以及斷層陷落和侵蝕的相互作用,形成許多的天然凹地,經過很久的時間變化, 後來剩下有水的湖泊只有日月潭,其餘的都乾掉或被砂礫填充變成陸地了。如日月潭旁邊的頭社盆地、埔里盆地、魚池盆地都是。

日月潭四面環山,高度大概為海拔七百多公尺,因遺留位置較高,受盆地之切割作用和侵蝕最晚又最少,又無外來的砂礫填充,尚有相當雨量流入,保存了日月潭的湖水。日月潭原本面積為5.54平方公里,水深最大達18公尺,蓄水量1.83萬立方公尺。

日月潭國家風景區 

日月潭位在台灣中部的南投縣,於民國八十九年一月正式升格為「日月潭國家風景區」,以日月潭中的山水美景及邵族文化特色為主題,打造成國際級的度假勝地。日月潭是全台灣最大的天然內陸湖泊,海拔高度七百六十公尺,周圍層層山巒環繞,湖面碧波粼粼,晨曦與夕陽景致更是迷人,壯麗景色美不勝收,「雙潭秋月」更為台灣早期的八景之一。現今還可乘坐遊艇環遊湖中,潭裡更蘊藏多種美味的鮮魚,日月潭國家風景區也不定期舉辦各項觀光活動,增添多元化的觀光資源。

九族文化村

九族文化村位在南投縣魚池鄉,鄰近日月潭, 是一座以台灣九族原住民為主題所打造的多元化樂園,園區中不僅有原住民文化展示及傳統民俗演出,更設置水沙連歐洲花園及加勒比海探險、金礦山、瑪亞探險及 UFO等多種遊樂設施,每年春季的九族櫻花季將整座園區點綴得嬌豔迷人,吸引許多民眾前往遊賞。九族文化村中也設置有連結日月潭的日九纜車,於民國九十八年八月試營運,乘坐纜車往返於兩地之間,不僅大大縮短通車時間,還可以俯瞰日月潭的湖光山色,為日月潭及九族文化村開拓新的觀光里程碑。

攝影 | Joe Lo

伊達邵

日月潭伊達邵舊稱為德化社,原本為舊式建築區,是邵族人主要的活動區域,現今規劃為擁有濃厚邵族文化特色的街道,街道兩旁擺設多項原住民工藝品,並且不定期由邵族人舉辦各種活動,其中以農曆八月十五日的豐年祭最為盛大,邵族的傳統民俗「杵音」也將於每年豐年祭中演出。

蓮華池

南投縣魚池鄉的蓮華池為林業試驗所分所的研究中心,佔地面積達四百六十公頃,位在山谷之間,園區內種植大量的杉木,以及各品種的闊葉林、蕨類及藥用植物等,共計有將近九百種 的植物物種,以及昆蟲蝴蝶、哺乳類及兩棲類等多種動物生存,擁有豐富多元的自然生態,並建有木屋教學中心,相當適合舉辦團體研習營及戶外教學活動。

水蛙頭自然步道

日月潭水蛙頭自然步道位在大竹湖與伊達邵之間,是由木棧道所鋪成的步道,全長約五百多公尺,高低落差僅約六十公尺,是適合闔家健行踏青的自然步道。步道兩旁為竹林幽徑,林間蝴蝶飛舞、鳥兒穿梭,更有許多蛙類跳躍,潭邊還有一座逗趣的「九蛙疊羅漢」塑像。

攝影 | Wei-Te Wo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