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鲁阁的历史

根据旧时文献记载,太鲁阁的山林交织著犹如蛛网般的古今道路系统,有原住民的猎径、清领时期的北路、日治时代的合欢越岭古道及临海道、战后的苏花公路、中横公路、台电施工道,以及国家公园的健行步道等,其中,有的路早已随着时空的流转而隐没于今日的地图上。

太鲁阁国家公园境内最早的一条官方修筑的路—北路,即清同治13年(西元1874)因牡丹社事件,清政府着手开山抚番的工作,辟筑北、中、南三 路,其中的北路即今称之为苏花古道。北路北起苏澳,南迄花莲志学(昔称吴全城),全长一百七十四公里,费时半年,清领时期北路的开通,开启了汉人大量入垦 花莲的历史。日治时期,日本政府在苏澳、花莲间修建横越清水断崖的临海道路,战后,将原有临海道路加以整修,改名为“苏花公路”。不同时期的苏花道见证著 不同族群进入东台湾的过往,以及花莲地区的开发史。

民国3年(西元1914年,大正3年),日人为发动太鲁阁战役而辟筑的“合欢越”,由花莲的太鲁阁至南投的雾社,是太鲁阁国家公园境内第一条横越 中央山脉的路,也是合欢越岭古道的滥觞。民国22年(西元1933年,昭和8年),为发展观光着手修筑“合欢联络道路”,民国24年(西元1935年,昭 和10年)改名为“合欢越道路”,全程步行约需四天,是当时台湾热门的登山健行步道;民国29年(西元1940年,昭和15年),为了开发立雾溪的砂金与 电力,开凿发电道路(仙寰桥至溪畔)与产金道路(溪畔至塔比多),后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而终止,产金道路仅通车至合流。

而穿越太鲁阁国家公园的中横公路,堪称是一条手工雕凿而成的公路,也是台湾第一条横越中央山脉的公路。于民国45年(西元1956年)7月7日正 式开工,每日动员5、6千人同时在不同的区段施工,期间经常受到台风、地震与豪雨的威胁,时闻人员伤亡,工程及器材损毁,耗费四亿三千万元,费时三年九个 月又十八天,终于在民国49年(西元1960年)5月9日全线通车,其主线东段起自太鲁阁阁口,溯立雾溪而上,经长春祠、溪畔、靳珩桥至天祥,再沿大沙溪 左岸至文山迂回山腰,经西宝、洛韶、古白杨、慈恩、碧绿、关原、大禹岭至东势,是目前太鲁阁国家公园之主要道路,这一条血泪交织的公路,让世人得以一窥太 鲁阁磅礡灵秀的美景。

资料来源:太鲁阁国家公园-历史人文http://www.taroko.gov.tw/zhTW/Content.aspx?tm=4&mm=1&sm=1&page=1

太鲁阁的地理位置

太鲁阁国家公园座落于花莲、台中及南投三县。其范围以立雾溪峡谷、东西横贯公路沿线及其外围山区为主,包括合欢群峰、奇莱连峰、南湖中央尖山连峰、清水断崖、立雾溪流域及三栈溪流域等,全部面积共计九万二千公顷。

太鲁阁国家公园境内地势高耸,大致由西部的脊梁山脉向东倾斜,其间山峦起伏,二千公尺以上的山区面积约占全境之半,其中有将近六分之一的面积为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峰所据。这些高山气势雄伟,当中跻身“台湾百岳”者即达二十七座之多。

境内河川以脊梁山脉为主要的分水岭向东西奔流。东侧是立雾溪流域,面积约占整个国家公园的三分之二,主流贯穿公园中部,支流则由西方及北方来会;脊梁山脉 西侧狭长的区域是大甲溪上游的南湖溪、耳无溪、毕绿溪等等。太鲁阁国家公园涵盖了剧烈造山运动隆起形成的变质岩区,区内岩层走向大致成东北往西南向,园内 高山突兀,峡谷深邃,奇景美不胜收,极具特色之处。

资料来源:太鲁阁国家公园-地理小档案

太鲁阁台地

太鲁阁台地曾为太鲁阁族“得卡伦社”所在,因为上方山腰有枫树,太鲁阁语称枫树为“得卡伦”,因此得名。
部落住民原来是来自更上方的山头,约一百余年前,迁居到太鲁阁台地上方山腰,1914年被日本人攻占,才于1918年将居民迁移到现今游客中心所在的太鲁阁台地。

台地上除了上述的设施,还设有难易程度不同的步道,供民众漫步或健行;游客中心外的大草坪,像是亲子的游戏场,提供家长和孩子开阔自由的活动空间;台地上遍植各种原生种的绿树及丰富的生物资源,是游客散步赏景的好去处,也是学校环境教育及户外教学的场所。

清水断崖

清水断崖位于清水山东侧,自苏花公路和平至崇德之间,绵延21公里 。其中清水山东南大断崖尤其险峻,绝壁临海面长达5公里,非常壮观。当行车在山壁断崖与无垠汪海之间,好像腾云凌空,上有巨壁千仞,下是汪洋万顷,真是惊 险无比,也感受前人拓荒筑路的艰辛,眼前所见正是一篇山海与人的壮丽诗篇。在这里还可以欣赏太平洋海天一色,山海对峙,以及海岸呈现多层次的蓝色惊艳。

现在的苏花公路清水断崖路段,大部分重新建过,以截弯取直及开凿新隧道来拓宽道路,而依傍清水断崖雄伟景色的苏花公路临海旧道,比较安全的路段于 国家公园初期则变成是宁静优美的观景步道。步行于旧道路,看着宁静的山脉,俯瞰海浪拍打岩石激起的波涛,感受阵阵的海风,宛如置身于一条上不著天,下不著 地的空中走廊,令人着迷。后来临海旧道多数路段因属落石频繁危险区封闭,目前仅规划开放汇徳景观道路(步道),位于汇德隧道北口休憩据点旧道路段,景观道 路开放终端临海路段为徒步区,设有「台湾十景—清水断崖」石碑及观景台,为绝佳清水断崖眺景点。

摄影 | Flickr:杰克 生

九曲洞

九曲洞隧道全长1220公尺,是中横公路最长的隧道。全长二公里的九曲洞步道,是太鲁阁峡谷最精华的路段,步道紧倚著高山深壑,向下俯瞰则是急湍的立雾溪水,两岸山壁紧峙,鬼斧神工与险峻的地势令人赞叹震慑。

九曲洞步道原本是中横公路旧道,为疏解中横公路交通及让游客便于欣赏峡谷景观,维护游客安全,太鲁阁国家公园管理处拟定人车分道计画。民国85年九曲洞隧 道开通,让车辆行驶隧道,原中横路段则改成人行步道,使游客能在没有车辆的干扰下,悠闲地欣赏太鲁阁峡谷景色。沿途朴拙的隧道与山壁,仍保留着当年开凿中 横公路时敲打钻子留下的凿痕。此外,早年日本人为开采立雾溪砂金所开凿的“采金道路”,悬在步道外岩壁窄小的路迹仍清晰可见。九曲洞步道路面宽阔平缓,是 一条大众化的游憩步道,和户外的地质教室。

摄影 | Flickr:Joe Lo

布洛湾台地

布洛湾台地是立雾溪下游的大型双层河阶,太鲁阁语的意思是“回音”,这台地曾经是太鲁阁族人聚居的部落,现今太鲁阁国家公园管理处在此成立管理站,并规划成原住民特色园区。

布洛湾分上、下两台地,高度相差30公尺,下台地海拔约370公尺,管 理站设在这里,提供游客解说咨询服务及游憩讯息、放映多媒体节目;左侧的太 鲁阁族文化展示馆,透过多元的方式呈现太鲁阁族的传统文化,包括族人的农耕、织布、文面及山林智慧等生活样貌。展示馆二楼是贩卖部。下台地可行至环流丘公 园,俯瞰溪畔水坝,观赏峡谷景致。上台地采委外方式经营,规划为住宿及研习中心,有套房及和室通舖、会议中心及餐饮服务中心。从史前太鲁阁族到现代的人文 发展,热带季风雨林生态环境、环流丘与河阶地形,以及国家公园多年来用心培育并广植的原生种台湾百合、台东火刺木、双花金丝桃、金花石蒜等,都是布洛湾台 地值得深入了解的特色。 

摄影 | Flickr:Albert Luo

天祥

天祥位于中横公路东段,约距太鲁阁19公里处。大沙溪与塔次基里溪在此汇集成立雾溪,经河水长年的堆积侵蚀,造就了多层河阶地形,是太鲁阁国家公园峡谷中的重要游憩据点。此区腹地广阔,餐饮店、饭店、公共汽车站、停车场、邮局等一应俱全。

走过普渡桥,沿祥德寺步道行走,有26台尺高的白衣观音像、七层高的天峰塔,有庄严的地藏菩萨像,和宏伟的大雄宝殿,可以感染清思佛理的气息,若 您想与山林对话,或蛰伏、或穿梭阔叶林带的鸣虫、飞鸟、舞蝶,必不会让您败兴而归,幸运的话,还有太鲁阁大戟及太鲁阁栎两种稀有植物来相会。   站在稚晖桥上四望,可望见山色水光,可尽览曲流壶穴地形、砾石层露头痕迹;走近细看分明,可观察天祥以东和以西岩层的差异。

摄影 | Flickr:Jiashiang